探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:30多秒就有1辆车下线全球最高效的汽车工厂是如何炼成的
栏目: 安博电竞app官网    来源:安博电竞app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 2023-12-23

  从浦东机场出发,驱车40公里,一座主体是黑白两色、形状规整的建筑映入眼帘,这便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。

  作为一个整车制造工厂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并不算大,仅占地86万平方米。相比之下,6公里之外的上汽荣威临港工厂的,占地面积为120.71万平方米,是它的1倍多;而在建中的比亚迪合肥超级基地,总占地面积为261.2万平方米,将近它的4倍大。

  即使在特斯拉的其他三座整车工厂中,上海超级工厂的面积同样不占优势——德州奥斯汀工厂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,柏林工厂占地300万平方米;特斯拉最早建立的加州弗里蒙特工厂,面积为150万平方米。

  然而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却几乎是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整车工厂,集中了冲压、焊装、涂装和总装四大车间,动力电池和电机组装车间和一个研发中心,足以满足特斯拉从骨架到整车的全流程制造。

  根据特斯拉今年Q3财报,上海工厂的产能上升至95万辆/年,满足全球近半市场需求,平均每30多秒就有1辆车下线。以最新产能计算,上海工厂单位面积的产能,是上述上汽与比亚迪工厂的两倍以上,是传统燃油车工厂的四倍。

  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(Elon Musk)曾在传记中反复提及工厂设计的重要性——“让一个企业成功的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高效地制造产品的能力。”

  为了进一步了解马斯克的“高效制作产品”方法论,近日,九派财经受邀探访了特斯拉位于浦东临港的超级工厂,跟随Model 3的生产线,从零件装配、油漆车身、拼装焊接、冲压铸造四大步骤逆向“拆解”一辆特斯拉,探索这座超级工厂的高效密码。

  纵向分布的总装车间,一道宽度不到一米的人行道两侧,分别是一道传送带和一个检测区。传送带上,操作人员正在把车门上的一颗颗螺丝拧紧。在机器流水线身后,凿开了近百道宽高与EFU集装箱相等的门,门与门之间紧挨着,对应着不同的工序。

  由于特斯拉的工厂没有仓库,集装箱便是“车轮上的仓库”(Warehouse On Wheel物流系统)。通常来说,汽车零配件从集装箱卸下,装入车间内的分装小车后运往对应产线。当这辆车上的零配件卸载完毕,下一个集装箱再补位。据介绍,厂区内每天有超过2000辆物流卡车来回穿梭。

  相较之下,焊装车间则利用机械臂实现了完全的机械化。在这里,数个零件如同拼积木般被焊接成整白车身。Model 3的后底盘由70个零件组成,在百米长的产线上,近百条机械臂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,一个零件从最上游开始,同另一个零件通过点焊连接,再由机械臂抓取与下一个组件相连。

  在焊接和移动机械臂互相配合之下,几个小组件连接成为一个大型组件,再通过廊桥转移到下一道工序,与其他大型组件连接,这条流水线作业,基本上没有人的干预。据介绍,焊装车间的自动化率在94%以上,而冲压和焊装车间自动化率几乎达到100%。

  在偌大的工厂和复杂的造车环节中,机械和人类的作业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大脑控制和调配,这便是一套实时反馈的控制管理系统MOS(制造操作系统)。在每个工位前,都有一个小小的显示屏,上面反映着该环节的零件、负责人、供应商、生产时间、批次号等溯源信息, 屏幕上方是一盏可以发出绿色、黄色、红色灯光的信号灯。

  这些生产数据小到电动传感扳手转动的圈数,大到整座工厂的实时产能,都会从每个神经末梢般的工位传至终端的“大脑”。作为这座工厂最神秘的核心禁区,这个终端并不对外开放,但在《马斯克传》中,或许能窥见一二。书中提到,在弗里蒙特工厂的总控办公室内,有一排屏幕,界面像股票行情图般闪烁、更新,实时显示整个工厂和每个工位的总产量。

  人是这套系统背后真正的“大脑”,在密切的监测中,决策者可以对工位密度、工序安排和工作流程做出调整。而任何环节的延误,或者操作不合规,都会让对应工位的信号灯呈现绿色之外的颜色,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调整。

  实际上,寻找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,让二者在协调中发挥最大生产能力,一直是特斯拉探索的方向。

  马斯克曾是完全自动化的信徒。在最初设想中,他希望打造“外星人无畏舰”的现代工厂,自动化是首要工作。但在实际生产中,他却不得不承认,高度自动化反而带来了低效和很多问题,有些任务人类可以比机器完成得更好更快。因此,马斯克的目标也变成找出生产线上每个存在自动化故障的环节,尝试去掉后是不是变得更快。

  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,神秘的除了“大脑”,还有许多特斯拉员工也未能一探究竟的升级的一体化压铸车间。在这里,隐藏着特斯拉提高产能的强大武器——一体化压铸技术。

  工作人员介绍,与通过数百个零部件连接而成的Model 3底板不同的,Model Y的后底盘采用的是一体化压铸技术,即将一定配比的铝合金溶液在极短的时间内灌注到模具中,在6000吨锁模力的压力下,90秒定型,变成一个大型铸件。在一体化压铸的支持下,Model Y白车身的制造时间从传统的1到2个小时缩短至3到5分钟。

  特斯拉的这项技术。可以追溯到2018年。马斯克在摆弄Model S微缩模型时受到启发,“为啥不把车底盘压铸成一整块金属?”

  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构想,最终变成了现实。2020年9月,马斯克首次宣布,将一体化压铸技术用来生产Model Y后车身底板,未来,特斯拉并将逐步用2~3个大型压铸件替换整个车身底板370余个结构件。

  2021年,上海超级工厂在扩建时引入了4台来自力劲集团的6000吨压铸机。在特斯拉官方公开的视频信息中能够正常的看到,每台压铸机像是一间红色的房子,机械臂将冒着白气的后底板铸件从模具中取出,冷却定型,在一台压铸机周边,摆放着数十个带着指示灯的控制器,整个车间基本上没有人工参与。

  一份中金的研报中提到,传统汽车工艺中,车身制造工序先通过冲压、挤压、铸造完成各零部件生产,再使用焊接、铆接工艺将零部件进行连接。传统白车身由300—500个零部件构成,焊接点位可达4000—6000个。由于零部件众多会导致尺寸误差,因此汽车总装出厂前有必要进行近6个月总计三轮匹配调试。此外,还有可能会出现缝隙、响声和泄露等问题。

  一体化压铸通过将多个零件合并为一个,简化生产流程,缩短了调试时间,避免了因零件众多带来的问题,最终实现降低产线的资本投入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。

  引进一体化压铸技术之后,Model Y下车体总成重量将降低10%,制造成本下降40%。2021年到2023年,上海工厂的产量从45万辆升至95万辆,特斯拉整体毛利率也一度上涨至25%。其中,应用了一体化压铸后车身底板的Model Y,单车毛利率一度高达30%。

  特斯拉也正在接近最初“将底盘压铸成一整块金属”的目标。今年9月,有消息称,特斯拉研发了具有 6000-9000 吨夹紧压力的巨型压力机,一体压铸 Model Y 车型的前部和后部车架结构,在新的技术突破下,特斯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车身底盘近400个零件的一体化压铸,这也将是特斯拉在未来十年生产数千万辆平价电动汽车、实现盈利计划的关键所在。

  近年来,一体化压铸慢慢的变成为汽车行业的追逐的风向,许多国内外车企纷纷跟进,除了有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高合、极氪等新势力,也包括沃尔沃、现代、丰田等传统豪强。

  在特斯拉,颠覆汽车行业本身的灵感往往来自更简单的行业,这种“向下兼容”,更像是对工业第一性底层逻辑的回归。

  《马斯克传》中提到,马斯克一再敦促小组成员从机器人和乐高积木等玩具中获得灵感——“他们必非常高速、低成本地生产出没有缺陷的产品,还必须在圣诞节前全部搞定。”他也非常推崇乐高积木的精密模压工艺,这种精密建立在零部件高通配之上,在他看来,这表明“追求高精度并不是特别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”。

  回归第一性,往往能化繁为简,最终指向高效,这贯彻于特斯拉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始终。

  对于特斯拉而言,超级工厂是“制造机器的机器”,而这个机器同样在不断学习和迭代。在《马斯克传》中,这一过程被归结为特斯拉的“设计—工程—制造”反馈循环机制,生产上出现的问题,最终演化成工厂设计上的创新和精简。

  2018年,马斯克正面临Model 3投产之后的产能地狱。有一天,马斯克在实时监测着内华达超级工厂车辆和零部件的生产情况时,发现装配线上有一个工位的节奏跟不上,这个工位的机器人负责把玻璃纤维条粘到电池包上。因为胶水涂得太多,机器人的吸盘拿不住玻璃纤维条。最终,这个环节在经过对比测试之后被砍掉。同样的事件发生在电池包嵌入车辆的尖头塑料帽上,由于塑料帽常常因为短缺影响电池包的运输效率,在证明不加尖头塑料帽电池包的触点不会弯折之后,这个环节也被去掉。

  如今,在AI的支持下,这种反馈机制也能自行完成。前特斯拉加州无人工厂研发负责人Allen PAN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特斯拉工厂是由软件最终定义生产,在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之下,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位都能自己决定或修正生产的全部过程。以焊装车间为例,有了MOS系统,这个车间同时拥有在线测量、自动装配系统和虚拟调试等技术,能一直在优化制作的完整过程效率,提升车身尺寸的合格率。

  这种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反馈循环机制,与无人驾驶的反馈控制一脉相承。在无人驾驶的PID(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)控制中,车辆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和参考路线之间的误差,能不断优化算法,最终生成新的输出信号,使得误差减小。

  Allen PAN在采访中还表示,特斯拉将无人驾驶中的感知、决策和控制概念引入到生产线中,每个工站就是一辆有无人驾驶功能的“汽车”。它们除了可以依据环境或者物料变化自适应地调整,二者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以输出用作输入,循环往复,持续输出。

  实际上,这种反馈循环机制也存在于市场中。在上海超级工厂,从西一门进入厂区,参观者最先看到的不是车间,而是一座黑色的、科技感十足的研发中心。这座研发中心,是特斯拉首个设立在美国之外的研发中心,研发内容有软件、硬件、电子、材料、动力及能源工程等。

  研发中心通过全方面推进特斯拉中国本土化战略,接受了来自中国车主的反馈,最终形成今年上市的Model 3焕新版在外观设计、驾驶体验、座舱交互、安全性等多个角度的改进。

  正如《马斯克传》中所说,特斯拉的“设计—工程—制造”反馈循环让它的竞争优势凸显而出,因为这里每天都在开展创新活动。